近日,成实外教育首届中学校长研修班第一阶段培训任务圆满完成,此次参训学员共计有33位校级干部,分别来自旗下的9所学校。开设研修班,是成实外教育响应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不断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促进校级干部管理能力提升,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次研修班培训分为四个阶段,共六个模块。旨在通过聚焦主题、专项研讨、行动改进、成果固化、帮助校级干部拓宽管理视野,提高宏观思维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第一阶段的学习是围绕“教育与教学改革”、“校长专业标准”这两大模块,由国家督学杨国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张俊华教授和成都大学的周小山教授,分别与学生们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回归人文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整改的金钥匙
时下各学校正处于高考新政带来重大的机遇与考验的阶段,国家督学杨国顺教授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学校转型与变革》的专题报告中,首先根据上海教育综改与高考新政改革的策略,向大家阐释了高考新政改革的核心与要义,而后客观分析了高考新政下从“选分”转向“选人”的内生动力机制及高考改革对中学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最后提出教育转型变革应回归人文办学的观点。
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听完杨督学的报告后,皆认同学校应当重新认识高考的价值导向,明确新高考的目标和本质,只有在明确形势发展的大方向之后,才能合理开发符合育人目标、学科素养、综合实践、学生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
文化因教育而传承,教育因文化而精彩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学校关注。华东师范大学的张俊华教授在《学校改进与文化建构》的报告中先是列举了学校文化失范的十大特征,而后以通用的“文化”定义总结出自身对于“文化”的理解,即文化是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价值的统一,进而引出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引领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总和的观点。报告中还指出,学校文化重构包括环境文化、典章文化、精神文化、礼仪文化这四个部分,只有落实到实践行动,才能真正树立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报告的最后,张教授总结出学校文化构建的终极目的是,营造师生守望相助的价值平台和强烈归宿感的精神家园。
一个好校长应当是一所好学校
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建设高素质学校校长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成都大学的周小山教授在《校长专业标准解读》的专题报告中谈到,校长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领导者,只有真正理解两者的区别,且能将两者都做好,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而后,周教授列举了校长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的规范要求。即在专业能力上要做到价值引领、教学中心和优化环境这三大块;在专业素质的提升上要时刻记住,广阔自己的心胸、富有仁爱之心、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会协调上下级关系。亦如教育大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及他的校长。”
学习支撑教育者砥砺前行的坚实后盾
听取完第一阶段的研修会之后,各校级干部对于特邀教授的分享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且备受鼓舞。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加筑了参训学员对于高考新政下学校转型和改革的理解,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校级干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成都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孙继良在学习后谈到,如何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特长,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更幸福地生活,是每一个校级干部需要思考的问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副校长杜东在谈及校园文化时说,文化时学校的根,要想创办特色学校,必须让文化返璞校园,让文化归真师生心灵,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和老师有安全感、幸福感、依恋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刘元华在谈到校长办学思路时说,规范办学不仅是要求校长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行为更要规范,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思路,不能人与亦云,要以特色立校。
参训学员在研修会上还与专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讨论,结束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研修会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也坚定了他们今后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同时他们还希望在之后的研修学习中,能够与特邀的专家教授进行更多的活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也为了接下来教师干部们前往深圳参与实地考察学习,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石。此次参与培训的学员们对于研修会的第一阶段都表现出极其的重视和高涨的热情,而在后续的阶段学习中,校级干部们将培养出更敏锐、迅捷的思辨能力和应对能力,来面对未来教育业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